一、案例总结
1、东源县十四五产业发展规划
东源县生态优势显著,2017年东源成功入选全国首批“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”实践创新基地。但是生态优势尚未有效转化为经济优势,在产业发展中仍存在“缺链、短链”情况。尤其是周边穗港深大城市的虹吸效应,导致东源要素加快流失,乡村“空心化”、产业“空洞化”、经济“空缺化”问题日益凸显。针对以上问题,项目组通过采取多次深入考察调研、座谈交流等方式,综合东源区位、生态优势。适时提出“东强西优南扩北实”发展战略,构建“一核一副三重四组团”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,明确打造承接“粤港澳大湾区”发展平台。
在产业发展上,强化创新驱动,构建现代产业体系,包括:积极推动绿色工业发展、促进现代服务业优化发展、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、坚持创新驱动发展等领域。在城乡融合方面,通过完善国土空间规划、提升城市品质能级、推动产城融合、加快乡村振兴建设、完善城乡基础设施的方面。生态文明建设方面,立足粤北生态发展区的功能定位,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,坚持“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”的发展理念,将生态文明建设和美丽绿色东源建设放在突出的战略位置,融入经济、政治、文化和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。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,高标准打造美丽中国“东源样板”,在探索“两山”转化实践中走在前列。此外,在扩大公共服务供给、深化机制改革、融入双循环体系、加强规划组织实施等方面,深入开展相关工作。
2、仇庄乡村振兴发展规划
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,坚持把解决好产业发展问题作为仇庄工作的重中之重,按照产业兴旺、生态宜居、乡风文明、治理有效、生活富裕的总要求,建立健全仇庄与城区融合发展体制机制,统筹推进仇庄经济建设、文化建设、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。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,弘扬孝文化,完善仇庄吃住行游购娱基本要素功能,满足新的消费需求,着力打造仇庄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平台载体,聚焦重点产业,集聚资源要素,强化创新引领,拓展产业链、提升价值链,打造乡村振兴北京样板。统筹生产、生态、生活一体布局,实现生产美产业强、生态美环境优、生活美家园好“三生三美”融合发展,加快形成以农民、企业和社会多方参与的“幸福新仇庄”发展格局。
通过规划先行,帮助仇庄构建现代产业体系、促进新产业、新业态、新场景集聚发展,谋划重大项目建设,提升经济发展水平,并通过优化空间发展布局,推进产城融合发展。注重产业落地,以项目招商服务为抓手,引进符合仇庄发展基础、发展方向的优质产业项目落地。强化后续咨询服务,对后期产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,精准把脉,提供解决方案,对产业载体及园区运营进行服务支持,或以参股和共建的模式共同打造。
二、项目启示
区域宏观产业规划注重的是找定位、构链条、融格局,联动发展。微观层面规划更加注重落地操盘,偏运营实操类型。因此,掌握不同层面规划的尺度、深度,才能找准切入点,解决地区发展的痛点,做出满足经济发展需求的高标准规划方案。